当好贫困生的“摆渡人”

发布时间: 编辑:四川学生资助网 浏览:loading...


王学年(前左)为大学新生办理助学贷款


认识王学年,是在2015年全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会上,他代表威远县作经验交流,充满激情的演讲和有丰富内容的资助措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来,威远县助学贷款工作成为内江市教育民生的亮点之一。

当王学年获得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个人”荣誉称号的消息传来,同事们觉得实至名归。从2009年以来,他作为威远县学生资助服务中心主任,一步步地把威远县的资助体系建立起来,事无巨细、踏实奉献。9年来,他走遍了威远县的山山水水,包括大山深处的村校,深入了解贫困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努力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

王学年说:“作为来自农村的孩子,因读书改变命运,成长为一名教师,没有谁比我更愿意做好这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善事!”

 

披荆斩棘,助学贷款全省领先

2009年8月,四川省60多个县同时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王学年从师培中心调至资助中心,从师训工作到学生资助,翻开了人生全新的篇章。他说,自己要做一名改变贫困学子命运的“摆渡人”。

工作刚启动时,是一段忙乱的日子。王学年和同事们一起,如同披荆斩棘的拓荒者,除要规范管理、建章立制之外,还要从风险测算到签订协议,从设备购置、业务培训、政策宣传到贷款办理,全力以赴。10余天时间,威远县共办理助学贷款658人,当年即居全省第一。

助学贷款工作十分琐碎,每年暑期,王学年带领资助中心2名同事,克服人手少、时间紧的困难,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天天向学生和家长细致讲解流程、网络注册、支付宝账户激活、银行卡使用、密码等内容,即便声嘶力竭也在所不惜。中午、周末从不休息,晚上9点多才下班。

民生工作,处处为民。资助中心敞开大厅、打开空调,供学生和家长休息,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贫困学生曹洪母亲感激地说:“感谢你们落实党的好政策,为我女儿办理助学贷款、发放救助基金、享受国家资助,让我女儿能上学无忧,你们做的是善事,是好事!”

9年来,威远县累计办理助学贷款23191人,发放金额1 .572亿元,回收贷款7151万元,回收率达100%,实现全省“五连冠”,连续8年获省优秀资助中心,王学年连续7年获先进个人。2011年,全省助学贷款工作现场会在威远召开。2015年7月,威远县在全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受到全国资助中心主任张光明、省教育厅领导肯定。

润物无声,惠及万千贫困学生

资助工作事无巨细,要求“人数核查准”——资助中心会同局纪检、监审、计财人员,坚持每月去中职学校核查,做到学生学籍数、资助系统数、在校生人数、指纹打卡数、现场清点数“五吻合”;“政策执行严”——每期到学校检查资助工作,严格执行资助流程,全面推行资助金打卡直发;“宣传无死角”——编写“威远县学生资助政策解读”,印发8万余份发放给所有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标语、橱窗、展板、微信等渠道,让全社会知晓资助政策。

王学年要求同事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9年来,他曾在酷暑下顶着烈日步行十多里,前往偏僻山村慰问考入浙江大学的贫困学生谭博迈;也曾与同事严寒中迎着刺骨寒风一起到大山深处,看望西昌学院2009级威远贫困大学生曾洁家中近90高龄的奶奶。王学年常年通过手机、微信等与贫困学生保持联系,鼓励他们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心怀感恩。全县累计受助学生近22万人次,资助金额达2 .4亿元。

靠着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现就职于黑水县农业水务局的曾洁深情地写下这段话:“我们将深刻铭记这份爱,像雄鹰那样翱翔蓝天,像水手那样起锚远航,用更大的成功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让爱与关怀温暖整个世界,让这份爱永远传承下去。”

精准扶贫,为寒门学子雪中送炭

2016年初,资助中心接手全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负责“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的实施。资助中心工作更加具体,要做到:学生数据台账清、校镇工作联系紧、入户宣传政策明、常规资助优先享、专项资助无遗漏、救助基金全覆盖。

东联镇村民曹建权一家6口人,他在外打工,父母年迈多病,妻子患尿毒症需长期透析花费巨大,大女儿曹洪2016年考入南昌航空大学,二女儿曹琳在龙会高中读书,家徒四壁、生活举步维艰。

王学年与镇政府、学校人员一起,到曹建权家慰问,送去扶贫救助基金8000元;仅2017年秋季学期姊妹俩共获各类资助达15720元。

王学年说:“2017年,威远县发放救助基金547 .22万元,惠及3440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近十年的学生资助工作,让王学年体会到:“这是为贫困家庭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惠及民生,圆寒门学子求学梦想的美好事业。我做好一名清正廉洁的资助人,当好为寒门雪中送炭、助学子扬帆远航的‘摆渡人’。”


5214339_Page_0001_Image_0006.jpg

王学年(左)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

信息来源:四川教育资讯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