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力量在于宁静的拼搏 ——我的“道木笔记”

发布时间: 编辑:四川学生资助网 浏览:loading...

四川农业大学 贾俊瑶

  贾俊瑶,女,汉族,1994 年10 月出生,共青团员,四川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 级2班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学校优秀学生标兵、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第二届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 (NSEC)三等奖等。

银杏生笑,于彼朝阳。踏着晨光,一步又一步,我始终向着梦想。

记得在 《盗墓笔记》热播时,大街小巷,大家纷纷议论着文物、考古以及那些惊险刺激的探寻。考古真的是这样的吗?不可否认,它的确有着惊险和刺激,但是现实中更多的却是文保人付出的耐心与恒心。唯有热爱才有坚持,梦想在宁静中得以孕育。选择木科,我要续写自己的 “道木笔记”。

梦想,从热爱孕育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同学带着自己收集的各种精美饰品想要送给班上的同学,五颜六色的串珠,晶莹剔透的琉璃,女同学们争先挑选,我也上前去凑热闹。第一眼,我就看到了那个躺在角落的树叶形木质吊坠。可能是因为没有斑驳的色彩,闪亮的光泽吧,没有一个人去拿起它,而我就那么一直盯着它。同学见状,把它塞到我手里说,反正也没人要,就送你了。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那个小女孩儿心里就像是喝了蜜糖一样甜。后来,我把它戴了起来,一戴就到了现在。

上高中的时候,各种综艺节目开始流行,小伙伴们空闲时总讨论起自己喜欢的明星。而我最喜欢的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 “探索发现”栏目,虽然没有人跟我一起疯狂和讨论,但是一个人也能乐在其中。我喜欢看那些文物出土和修复,那个过程在我看来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千年的密码,唤醒沉睡的历史。

大学,第一次走进金沙博物馆,那些青铜、象牙、玉璧勾起我无限的想象。而当我走到馆外看到那根千年乌木,那一刻的心动,让我坚定自己的梦想。

精美的木质耳杯,绝伦的织机木俑,不是铁器,无关金银,我唯独钟爱古木的温润幽香。梦想从此坚定。

梦想,从文保起步

在一次分享会上,有同学问我,师姐,你认为大学是什么?当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词就是梦想。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去找寻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我清楚地知道,我想要的是实现考古的梦想。

大二逐渐开始专业课的学习,而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齐锦秋老师的木材学。我每一次都会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坐到第一排,期待着课程的开始。当老师讲述着木材的色泽、气味,我仿佛是在听故事一般地了解它们,与木材交朋友,我爱这样的学习体验。渐渐地,对木材有了一定的专业认识后,理论课的学习不能完全满足我的好奇心,于是我主动申请加入到了老师的实验室中。

珍贵木材的标本在实验课上我根本看不够,只要有时间,我就背着笔记本去看那些可爱的标本。它们就像是一本活字典,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木材。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地震,国家多处文化遗址受到损坏,大批的木质建筑亟待抢修。而我有幸参与到了文保的工作中。一年前,我随导师一起对雅安市名山观音殿、雅安高颐阙、峨眉山市大庙飞来殿、禹王宫等20 余处国家级文化遗址的木材进行了鉴定。这成为我靠近梦想的第一步。

梦想,需要各个击破

我明白,考古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一个文保人还需要具备缜密推敲的思维。为了锻炼逻辑的严密,我从大一开始加入林学院辩论队,每周一次的队内赛,熬夜写稿废稿再立稿也曾让我感到疲惫,但是梦想终究是支撑我前进的动力。大二时,我成为林学院辩论队教练,主持小班辩论赛,获得争鸣杯冠军和优秀教练员称号,两次参加辩论队对外表演赛。我想要在一次次舌战群儒中挑战自己,完善自己,不断磨砺自己。

除此之外,文保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业,它需要的是团队的协作。为了让自己从一个内向不爱表现的小女孩儿成长为一个能够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导者,我担任小班班长,任职期间,带领班级同学参加12·9 歌咏比赛,成为唯一一个大三参赛班级,并且获得初赛第一,决赛第二的好成绩;为了团结同学,我号召大家一起参加创意团日活动,同样的,我们作为三校区唯一的大三班级进入决赛。我们的班级成为院上的明星班,同学们都开玩笑地说,只要我们参加的比赛就没有拿不到奖的。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大三还要这么拼,那是因为我相信,个人的优秀组成班级的优秀,反过来,一个优秀的集体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梦想不是海市蜃楼,只要将梦想划分为单独的目标,各个击破,“万一实现”就成了 “一定能实现”。

梦想,从博物院起航

终于,文物不再是橱窗后的遥不可及。通过老师的引荐,我来到了成都博物院文保中心实习。在这里,与梦想近距离的接触成了我不竭的动力。我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考古讲座和论坛———不论是金沙遗址、老官山汉墓,还是大河口西周墓、遵义播州土司墓葬,与文保专家的一对一问答都让我热血澎湃。实习期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来到博物院,因此我有幸跟国宝级文保专家吴顺清教授学习了加固竹简,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王啸啸老师那里学习了修复壁画。

越努力越幸运。我最喜欢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 “探索发现”栏目专访博物院,我成为央视的镜头里年龄最小的文保人。而当编导问起我来自哪里时,我自豪地答道:“我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川农不仅仅是养育我的地方,更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我的努力让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成都博物院文保中心主任肖■教授已应许,如果我研究生期间在本校研读,届时肖教授会担任我的校外导师。

梦想不是说说而已,要敢想敢做才会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梦想,在公益中发光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爱的梦想”。我虽奔着目标去,却也一直关注着身边的风景,我愿在公益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考古是我的梦想,公益则成为我逐梦路途上最亮的光芒。我想要突破支教等传统方式,用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来做公益。于是,我和我的团队决定以创业支持公益:利用专业知识,开办CAD 专业教学班,目前已有两批学生毕业,所获资金全部投于公益之中;此外我带领着团队设计并印刷成都旅游手绘地图,仅一个暑假就售出近500 份,将创业所得利润全部捐出,善款共计9000 元,资助了凉山州的12个孩子。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公益形式,让我在追梦路上,融入社会的汪洋大海,体会到奉献和付出的小小幸福。

人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我细心培育、维护着我的梦想,终于迎来光明和希望,在川农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一笔一画,用努力书写着我的 “道木笔记”,我也将一直在宁静中拼搏,在木材研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师长评语: 九〇 女孩寻古木,一心向阳觅宁静。活泼的外表沉得住的心,她在年轻人中独树一帜,唯有温润古木不可辜负。她有着树根般坚定的梦想,一直拼搏奋斗,一贯热情专注,一路寻梦古木。向着目标也望着风景,热心公益,资助凉山,帮助他人,成就优秀。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齐锦秋


相关推荐